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歐洲音樂文化史(二)
History of European Musical Culture (Ⅱ) 
開課學期
107-2 
授課對象
學程  歐洲暨歐盟研究學程  
授課教師
楊建章 
課號
Music5074 
課程識別碼
144 U102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博雅301 
備註
【專業課程】:A、B方案。限大學部1-4年級各10名,餘額由授課教師授權加選.
總人數上限:5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72Music5074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旨在熟悉與音樂相關的歐洲文化史議題。透過教師講授、課後閱讀以及聆聽的過程,來熟悉音樂史的基本材料,另外也藉由寫作、討論、與分組作業的方式,進而對文化史議題有深入的創造想像。本學期課程的範圍包括歐洲音樂自十八世紀起至二十世紀中葉,也就是從所謂「巴洛克」時期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戰終了的1945年。 

課程目標
一、歐洲音樂史基本知識
二、音樂聆聽與分析
三、音樂文化議題討論 
課程要求
修課同學在學期中有一次評量考試,有兩次小課堂作業,另外期末須繳交5000字左右書面報告。成績評量標準如下:

我們在學期中,有一次影片觀賞活動,將另安排時間。

*修課同學須有閱讀五線譜能力,如有問題,請洽授課教師。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Grout, Donald J., Palisca, Claude, and Burkholder, Peter. 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9th ed. New York: Norton, 2014. 
參考書目
其他參考材料、音樂字典:

Weise, Piero and Taruskin, Richard eds. Music in the Western World: A History in Documents.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1984. ML160 M865

Treitler, Leo, ed. Source Readings in Music History,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Norton, 1998.

烏里希 米謝爾斯。《音樂圖驥》(dtv-Atlas Musik) 中文第二版,楊建章、金立群、沈雕龍等譯。台
北:小雅音樂,2018。

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 Edited by Don Randel.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Ref ML100 N48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2nd ed. Edited by Stanley Sadie. London:
Macmillan, 2001. Ref ML100 N48

Oxford Music Online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堂作業 
30% 
 
2. 
期中考 
30% 
 
3. 
期末作業 
30% 
 
4. 
討論參與 
1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02/21  「巴洛克」時期音樂:本週介紹【巴洛克】一詞在藝術史與音樂史的意義。 巴洛克被當成歷史時期則始於藝術史家布克哈特 (Jakob Burkhardt) 與沃夫林 (Heinrich Wolfflin),1920 年左右,音樂學家薩克斯開始將巴洛克一詞用在音樂史;此一時期在音樂史有時候也被稱為數字低音時期,或者是協奏曲時期。 
第2週
02/28  BREAK: 和平紀念日 
第3週
03/07  早期十八世紀:法國、義大利、日耳曼 
第4週
03/14  十八世紀歌劇:十八世紀義大利歌劇以嚴肅的「莊歌劇」(opera seria或稱正歌劇)為大宗,劇情大多取材於古典的歷史故事,並在角色以及詠嘆調 (aria) 以及宣敘調 (recitative) 的安排有固定的規則。莊歌劇的風行到後來演變成歌劇主角表現歌藝炫技的場合,也使得閹人歌手 (castrato) 的現象一直持續至十九世紀中。重要的作曲家包括 Hasse (Dresden, St. Petersburg), Leo, Jommeli (Vienna, Stuttgart), Traetta (Vienna, Mannheim), J. C. Bach (London) 
第5週
03/21  啟蒙時期與古典風格:歐洲文化史的十八世紀中期之後,一般被稱為是啟蒙時期、早期「古典」時期的歌劇與聲樂曲:啟蒙時期作家所崇尚的十八世紀音樂的新語彙,最早出現在聲樂曲,尤其是歌劇;另外,十八世紀的社會變遷所呈現的緊張關係,也表現在歌劇的題材。一方面,有崇尚開明專制的莊歌劇,另一方面,也有反應庶民生活的喜歌劇與乞丐歌劇。 
第6週
03/28  十八世紀中期器樂音樂:在十八世紀中期,我們現在熟知的器樂曲種類,例如交響曲、奏鳴曲、絃樂重奏等,都已經出現,但是這些樂種的結構卻與我們現在所知的略有不同。交響曲 (sinfonia) 源自義大利歌劇的序奏,薩瑪替尼 (Giovanni Battista Sammartini, ca. 1700–1775)。另外,受到義大利以及法國管絃樂的影響,在日耳曼地區的曼漢宮廷,在十八世紀中擁有歐洲技術最佳的管絃樂團,作曲家也因此可以在樂曲的創作上拓展。「曼漢樂派」(The Mannheim School) 最有名的作曲家為來自波希米亞的史塔密茲 (Johann Stamitz, 1717–1757)。 
第7週
04/04  Spring break 
第8週
04/11  十八世紀晚期古典風格:古典風格為使用非常普遍的名詞,但這名詞的確切意義卻一直都是史家爭議的焦點,目前亦無定論。一般被認為古典風格追求的清晰、均衡、簡約等特質,雖然可以說明十八世紀音樂的部份特性,但仍然是從視覺藝術借過來的觀點。目前十八世紀後半,由海頓、莫札特、以及早期貝多芬所定義的古典風格,被認為是將古典歌劇裡的戲劇手法,轉化為器樂曲中的音樂材料與調性運用;奏鳴曲樂章中的主題,被認為可以代表歌劇中的角色,扮演不同的戲劇功能。 
第9週
04/18  期中考(包括筆試與聆聽測驗) 
第10週
04/25  交響曲與貝多芬:從十八世紀末開始,作曲家才慢慢重視交響曲寫作。海頓共寫了104首交響曲,其中有一大部分是為了宮廷慶祝場合而寫;莫札特寫了五十首左右,部份散佚,現在有正式作品編號的有四十一首;貝多芬完成了九首交響曲(另有一首未完成),每一首都是他的精心之作。在貝多芬之後,交響曲成為十九世紀作曲家最重視的器樂曲種。 
第11週
05/02  浪漫主義(一)-聲樂與鋼琴音樂:Romantic 一詞源自於中世紀開始的文類 romance,指的是與敘事散文或者是韻文,可以說是現今小說的前身。Romantic 一詞在十九世紀有時被當成是古典的對立面,用來表示自由的表現方式,以被用來強調藝術創作中,無法受限於成規的個人想像力。浪漫主義的藝術,通常呈現於理想的想像世界與無法達成理想的現實之間的,無法解決的張力以及對比。 
第12週
05/09  浪漫主義(二)交響曲、室內樂 
第13週
05/16  華格納:華格納在歌劇史的地位,幾乎等同貝多芬在其他音樂種類的創作。在華格納之前,德語歌唱劇 (Singspiel) 雖然有莫札特與韋伯 (Carl Maria von Weber) 的傑作(e.g. 《魔笛》、《魔彈射手》),但一直到華格納的樂劇,德語歌劇在歐洲音樂史中才獨領風潮,影響義大利與法國後來歌劇的發展(e.g. 威爾第、普契尼、德布西)。 
第14週
05/23  華格納:《唐懷瑟》 
第15週
05/30  十九世紀後半的東歐與北歐:在十九世紀後半,音樂浪漫主義也跟歐洲各語系的族群相結合。音樂裡的民族主義表現通常指作曲家使用可以被指認為民族風格的素材,例如民歌、民俗舞蹈節奏、民俗曲調片段,或者是使用民間傳說、文學有關的題材而寫作的戲劇音樂與標題音樂。十九世紀後半,由於各地民族國家漸漸擺脫舊帝國的控制,以民族素材為主的創作逐漸興盛。二十世紀初法國器樂曲傳統在巴黎音樂院於十九世紀初成立之後,透過教學的系統發展,在十九世紀中期以後逐漸成型,在二十世紀初也透過德布西、拉威爾等作曲家創造了音樂的印象主義。 
第16週
06/06  後期浪漫派的維也納傳統:華格納、李斯特、白遼士所代表的新德意志樂派 (New German School),在十九世紀後半與維也納的布拉姆斯,都宣稱延續了貝多芬以後的音樂發展。這兩種路線決定了當時德語區作曲家的音樂表現方式。 
第17週
06/13  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新維也納樂派:新維也納樂派在二十世紀初音樂的現代主義扮演了重要角色。包括阿諾。荀白克 (Arnold Schonberg, 1874–1951)、阿班。貝爾格 (Alban Berg, 1885–1935)、安東。魏本 (Anton Webern, 1883–1945)。 
第18週
06/20  期末考週